案例1

「快進去上課吧!媽媽要走了喔!」在校門口,就讀小學三年級的兒子與琍真擁抱道別後,才依依不捨地走進校門。沒想到這時候也牽著兒子從後方走過來的一位媽媽,竟用嫌棄式的口吻說:「長那麼大了還抱抱,好噁!」琍真當場一陣錯愕!

 

mother-4026001_1920.jpg

案例2

兩個小朋友在公園裡玩堆沙堡,一開始各自玩也相安無事,後來小女生拿了小男生的玩具鏟子,小男生見狀想要回來,小女生卻誤以為是自己的,緊抓著不放。後來小男生哭著跑來跟媽媽告狀:「媽媽,那個小鏟子是我的,她就是不還我!」

 

等兩位媽媽都走近,才發現小女生的鏟子被壓在沙推裡,於是她心不甘、情不願地歸還鏟子。當這對母女轉身離去時,媽媽卻在小女兒面前批評小男孩:「長那麼大了還在哭,真是羞羞臉!」

 

那些長大了就不能做的事

在你我的成長過程中,一定也曾遇過長輩耳提面命的說:「你長大了,不要再……」有些行為我們若從小到大持續著,必會被冠上個性不成熟的封號。譬如成年後的你仍然:

 

◎賴床→顯示你責任感不夠

◎耍賴→顯示你個性不成熟

◎吵鬧→顯示你個性浮躁

◎互搶→顯示你不懂禮讓

◎告狀→顯示你無法獨立自主

 

孩提時期的許多表現,在我們現在的眼光看來,都屬於欠考慮及幼稚的做法,所以若這些行為持續到成年,確實難以在正常的成人社會裡生存。不過,我們再仔細觀察便會發現,那些我們孩童時會做的事,在成人世界裡其實並未消失,只是我們把這些行為社會化了,也就更合乎常理。

 

譬如:情人間的耍賴,可能被解釋為撒嬌;人民與政府間的吵鬧,可以申請為集會遊行;鄰居占用公用空間,你可以透過法律程序去告狀……,所以孩提時的行為,年紀稍長後不是不能再做,而是我們可以用更加成熟的方式去表達。而大人往往給了孩子錯誤的提醒:「你長大了,你不能再……」,正確的提醒應該是:「你長大了,你可以用……」。

 

情緒宣洩不是幼兒的專利

而前面兩個案例,抱抱及哭泣行為,在成人世界裡經常被視作軟弱的象徵,所以有些父母便會認定,除了嬰幼兒時期因為無法控制情緒之外,當孩子漸長後,這些軟弱的情緒表達方式都應收斂起來,這尤其在東方社會更是如此。所以如果孩子悲傷就哭、用抱來尋求安慰,這些行為就會像「長不大的孩子」一般,等著讓人取笑。

 

但是,過分壓抑孩子的情緒,則可能會導致:

◎身體首當其衝,你可能會發現,孩子經常喊肚子痛、頭痛,但又沒有明顯疾病。

◎睡不好。

◎無故發怒或變得憂鬱。

◎可能會攻擊別人。

◎變得愛說謊。

 

所以不論是小孩或成人,適度發洩情緒對身心健康都有幫助。雖然台灣社會較不習慣擁抱,但是根據研究發現,擁抱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,因而拉近親子間的距離;同時,擁抱也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,未來個性反而更獨立

 

當感到悲傷、受委屈時,哭泣也是一種情緒宣洩的方式,不管是對孩子或成人,適度哭泣都能幫助解除心理壓力。當然,孩子的哭可能還帶有某種目的,譬如為了吸引注意、尋求幫助等等。

 

當然,在孩子長得更大時,爸媽可逐步訓練孩子挫折忍受力,譬如:每次多給一點挑戰;多放手讓孩子自己做;事前先預告,讓孩子有心理準備等等,讓孩子不至於動不動就感到受挫。

 

除此之外,還要引導孩子正確的紓壓方式,譬如遇到挫折時除了哭之外,你可以選擇透過玩樂、畫畫、看書或其他方式來轉移或安撫情緒。而爸媽也應該學習接受並引導孩子用合理方式宣洩情緒,如此一來,孩子才能有健康的身心發展。

<喜歡素素的文章嗎?記得按個讚,並加入訂閱,隨時掌握新文章發布 !>

 

arrow
arrow

    素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